厚植党校发展的科研支撑

日期:2021-03-16   来源:   作者:

  科研工作是党校发展的基础支撑,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党委政府决策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四川省委党校(行政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把“教研咨成果追求高质量”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科研精品战略,做实做强科研基础支撑,全面推动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理论研究和思想引领

  加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聚焦科研工作为提高党校(行政学院)教学质量服务,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的重要任务,四川省委党校把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和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结合起来,把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要方向,把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彰显出的优势作为重要使命,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现实变化、紧扣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聚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设置选题、开展研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实践化具体化与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有机融合、互促共进。

  深入阐释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聚焦中央和省委重要精神,鼓励专家学者积极参加省委宣讲团,组织优秀师资深入社区(村)、企业、机关开展宣讲,引导教研人员通过蹲点调研、挂职锻炼、结对帮扶等途径,用接地气、入人心的“四川话”推动科学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发挥党校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势,跨部门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志愿宣讲团,不断培养思想理论宣教新生力量。聚焦实践热点难点问题,结合重大节点、重大问题、重大时段,主动在权威期刊、新闻媒体发言发声,组织全省党校系统力量编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四川实践》《新时代治蜀兴川系列研究》等系列丛书,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疫情防控等形成一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和对策建议,从学术视角诠释党带领人民取得辉煌成就背后的理论逻辑、制度原因,从理论视角阐释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和成效典范,从实践视角解读党的领导强大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道路、构建中国话语方面贡献党校智慧、提升党校影响。在加强辨析引导净化“噪音”“杂音”上靶向发力,做强主流舆论,积极发出党校声音,充分展现党校人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突出精品意识和科研导向

  深化学科建设。按照“突出重点学科、壮大优势学科、培育发展学科”的思路,构建“重点学科龙头引领、优势学科带动支撑、发展学科奋勇赶超”的发展格局,每4年开展一次学科建设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优化调整学科建设重点,形成方向明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布局,科研创新发展内生动能不断壮大。

  优化科研力量。建立学术团队制度,打造重点学术团队、创新学术团队,支持各教研部门自主或联合组建学术团队,鼓励学术团队和教研人员根据国家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重点领域和热点难点问题确定研究方向,支持跨教研部联合申报课题、组建创新学术团队,实现全校优秀科研资源有效整合、优化配置。完善课题联合攻关机制,在承接上级交办的重大课题任务时,探索建立由研究室等相关部门牵头、各教研部门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凝聚合力完成课题任务。

  强化科研攻关。聚力攻坚国家课题,鼓励支持教研部门申报国家课题,配套申报经费,安排专项经费邀请校外专家开展课题申报专门指导。建立国家级课题高质量完成协作时间保障机制,保障国家级课题负责人每年1个月时间专门用于课题写作,其间可不承担校院其他工作业务。构建科研项目体系,形成由年度一般调研项目、市(州)年度重大招标项目、市(州)年度重大委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年度研究项目为主体的全省党校系统科研项目体系,每年接受项目申报1100项以上,立项300项以上,结项290项以上,项目引领科研高质量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促进学术交流和整体发展

  坚持系统驱动,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全省党校系统定期学术交流工作机制,集中攻关研究重大项目和问题,通盘谋划全省党校系统科研工作,充分听取市县党校在学术团队建设、课题研究、精品导向、精准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合力推动全省党校系统学术交流机制创新联动发展。

  坚持人员互动,搭建交流平台。常态化举办各类理论研讨会,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主管部门领导、参训学员围绕学术问题和实践问题开展研讨互动,发挥好党校特聘教授(研究员)的学术交流指导作用。制度化开展学术报告活动,党校教研人员的学术成果,特别是近3年纵向课题研究成果,必须通过学术报告的形式,在党校内部进行展示和研讨。

  坚持机构联动,提升学术影响。积极承办全国性高层次学术研讨会议,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等学术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召开学习会、年会等形式,拓展党校系统与其他学术机构的学术交流方式,在推动学术交流中建立良好工作关系。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确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与总体布局、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与现实启示等5个研究主题,与重庆市委党校定期轮流主办科研协作和理论研讨会,设立年度高端论坛,推动两地党校科研协同发展。

  提高组织保障和科研动能

  筑牢规范制度体系。坚持制度先行、规范引路,搭建起科研工作制度“四梁八柱”,形成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制度保障体系。在学科建设上,制定《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意见》,编制《学科建设方案(2020—2028)》,构建起突出做强重点学科、强化做大优势学科、扶持做优发展学科的学科发展格局。在项目管理上,修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推动科研项目管理更加规范高效。在成果激励上,出台《高质量成果专项奖励性绩效工资暂行分配办法》《科研精品奖励办法》《专业技术人员科研咨政工作量认定办法》,通过鲜明激励导向引领科研人员不断校准努力方向。

  筑牢人才支撑体系。按照“做大博士基数、调优人才结构、汇聚名师大家”的思路,锻造引领科研高质量发展的专业骨干。发挥“头雁效应”,严格落实主管科研副校长从科研队伍中选拔产生的要求,配齐配强科研管理部门班子力量,适时选拔在学术上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担任教研部门领导,龙头引领作用持续增强。做强中坚力量,结合精品课程打造、重大课题攻关、新型智库建设培养科研骨干等相关工作,修订完善专家推荐办法,建立导师制、首席专家制、荣誉专家制,营造出潜心研究、多出精品的科研工作导向。储备新生力量。大力引进学科优秀人才,按一定标准给予安家补助和生活津贴,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博士引进取得突破。

  筑牢资金保障体系。按照“定额补助、保障建设、重点奖励”的思路,构建起分类分级分层的经费保障体系。加大补助经费投入,对于引进的急需紧缺优秀人才、学科优秀人才、应届博士毕业生,按一定标准给予补助。加大建设经费投入,对于教研部门建设、学科建设、智库建设、学会建设、学术团队建设,每年按一定标准常态化配备建设经费或工作经费。加大奖励经费投入,实施创新工程,设立重大课题攻关工程专项经费,将绩效工资专项据实核增增量部分重点用于高级别、高规格、高层次的教研咨成果和优秀团队激励,充分发挥绩效分配的杠杆作用和业绩考核的导向作用,激励引导教研人员投身科研、潜心研究。

    〔作者李新 系四川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